[bù][shí][zhī][wú]
不识之无
[结构]动宾式[感情]贬义[字数]四字[年代]古代[热度]常用[成语故事]不识之无[词语解释]不识之无
[拼音] bù shí zhī wú
[注音] ㄅㄨˋ ㄕˊ ㄓ ㄨˊ
[解释] 识:认识。形容人不识字,文化水平很低。
[出处] 唐 白居易《与元九书》:“仆始生六七月时,乳母抱弄于书屏下,有指‘无’字、‘之’字示仆者,仆虽口未能言,心已默识。”
[例子] 清·魏秀仁《花月痕》第23回:“白面书生心不辨菽麦,目不识之无,依草附木,云蒸龙变。”
[用法] 动宾式;作谓语、定语;形容人不识字。
[感情] 不识之无是贬义词。
[繁体] 不識之無
近义 不识一丁
反义 学富五车
[英语] illiterate(be unable to read and write)
[成语故事]不识之无
不识之无:成语接龙顺接
无人之地↣地地道道↣道学先生↣生知安行↣行不顾言↣言不尽意↣意气用事↣事以密成↣成败论人↣人面鬼心↣心上心下↣...
不识之无:成语接龙逆接
进可替不↣以退为进↣忘其所以↣心手相忘↣一片丹心↣天下为一↣无法无天↣出有入无↣人才辈出↣大言欺人↣高自骄大↣...